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(2 / 2)
五、荀彧:理想主义者的课题冲突与抑郁
荀彧是曹操的幕僚,智慧过人,但始终保持“王佐之才”的气节。
当曹操要称魏王时,荀彧认为这是僭越礼制,违背汉室正统,于是忧愤成疾而死。
从阿德勒视角看:
? 曹操是否称王,是曹操的课题;
? 荀彧是否愿意继续效忠,是他的课题。
但他却将自己的理想主义标准强加给他人,希望曹操“按我认可的方式行为”,这就是课题混淆。
**点评:**荀彧是悲剧性的理想人格。他看得太高,管得太多,放不下课题归属,最终自我消耗。
?
结语:分清你该控制的,放下你控制不了的
“课题分离”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方法论,更是历史人物命运分水岭的隐性逻辑。
人物
课题边界
结果
曹操
精准切割,用情绪博弈赢得资源
成为枭雄
刘备
情感化代入,过度投资感情
聚人但失策
韩信
情绪绑架自我价值,误判形势
背叛与失败
司马懿
极致冷静控制,不被情绪左右
成功篡权
李斯
把功绩当成筹码,忽略权力逻辑
被害身亡
荀彧
道德绑架政治现实,不能放手
抑郁而终
最后总结:
你能分清“哪些是你的责任”,你就能活得有策略;
你能放下“别人应不应该怎么做”,你就能活得自由。
这就是课题分离的核心。它不是冷血,而是一种深刻的人性觉醒——
你不再让别人决定你的情绪,不再把自己绑架在不属于你的责任之上。
许攸的结局,其实非常具有讽刺意味,也非常值得从政治策略、人性逻辑、以及“课题分离”的角度来深究。
?
一、许攸的下场:投曹之后被杀
许攸原是袁绍的重要谋士,在官渡之战前后,因被袁绍冷落、得不到重用,又因家事被斥责,于是愤而夜奔曹操。
他刚投奔时,给了曹操极关键的一条情报——袁绍粮草在乌巢。曹操采纳建议,偷袭成功,彻底扭转官渡之战,击败袁绍。可以说:许攸是曹操胜利的关键推手之一。
然而,就在曹操击败袁绍、稳定局势后不久,许攸便被杀。
据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记载,原因是:
许攸依仗功劳,言语无忌,出言轻慢,多次在公开场合以“我若不来,曹公安能有今日”等语自居,引起曹操极大不满。最终,曹操以“乱军心”为由,将其杀害。
?
二、从曹操角度分析:他为何杀许攸?
表面上看,是许攸“狂妄自大、自取其祸”,但更深层的原因是:
1. 许攸没有“课题感”——混淆角色边界
许攸始终认为:
“我救了你,你就该感激我。”
这种逻辑是情绪主导+课题错乱:他把自己的帮助看成对曹操的“债权”,进而在行为上挑战曹操的权威边界,违背了权力博弈中最核心的原则:功高不自夸,臣子不造势。
而曹操恰恰是个对权威极度敏感的人。他能容忍一时的不满(如张绣杀子),但绝不容忍功臣以下犯上、动摇军心。
许攸在“你欠我一个天下”的心理上越走越远,终于越界。
2. 他低估了曹操对“战略秩序”的维护欲
许攸在战时是战略武器,但战后成了政治不安定因素。
他带着“背叛袁绍的痕迹”和“居功自傲的嘴”,成为曹操未来政治整合的最大隐患。
对曹操来说:“乌巢之功值千金,但瓦解军心值一命。”
这就是现实政治中“使用价值”与“可控价值”的平衡博弈。
?
三、从阿德勒课题分离角度看:许攸“情绪反噬”的悲剧
阿德勒说:
“所有的人际冲突,都是因为你越界进入了他人的课题。”
许攸的问题在于:
? 他把自己“助曹成功”当成对方永远需要承认的事实;
? 他想控制“曹操如何评价我”这个他人课题;
? 他无法放下“我为你付出,你就该认可我”的情绪债权观。
于是他不断越界,不断索取,不断表达不满,最终被杀。
这是一种典型的因未能课题分离而导致的“情绪毁灭”:
你想要控制他人对你的看法,你就永远无法真正自由。
?
四、许攸为什么不能像荀彧、贾诩那样生存下来?
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几个人物:
人物
智谋
政治情绪
最终下场
荀彧
高
克制节制,始终不越界
忧愤病亡,但身后受尊
贾诩
高
看清权力本质,绝不多言
安享高位寿终正寝
许攸
高
语言冲动,情绪控制差
被杀
他们三人智力旗鼓相当,但胜负关键在于:
? 荀彧、贾诩知道“话说到哪里停,话说到谁能听”,懂得在系统里生存;
? 而许攸则像是“抱怨型的战略家”,没有转换自己的身份,也没理解政治节奏。
荀彧懂礼,贾诩懂势,而许攸只懂自己。
?
五、现代启示:你的“价值”不能挑战“结构”
许攸的死,其实是很多现实场景中的写照:
? 公司里,有人提了关键方案后天天抱怨“都是我撑起这个项目的”;
? 团队中,有人因为“我做得最多”而公开批评领导“吃干饭”;
? 合伙创业者中,初始贡献大的那个人反而最容易走向情绪化与自毁。
为什么?
因为你误以为价值=控制权,但实际上控制权=结构博弈。
许攸的“结构定位”——是投奔者、间谍、变节者,曹操永远不会真正信任他。他若识趣,在功成之后“退而守口”,或许还能安享高位。
但他“既要权力认同、又要话语主导、还想情绪宣泄”,结果是三者皆空。
?
六、总结:许攸是典型的“无法课题分离者”,被自己害死
他的错误在于:
? 认为功劳可以换取情绪支配权;
? 以为自己的话语不受组织结构限制;
? 没意识到政治空间里,“自我表达”是一种高风险投资”。
?
一句话总结:
许攸死于没有看清“自己是价值输入者,不是控制者”,也没弄懂“功劳不能越界,忠诚才有未来”。
?
我可以从“价值与控制”、“忠诚与博弈”、“情绪与生存”的视角,延伸出更完整的历史人物系列,比如“法正为何能独得刘备信任”,“王朗为何被诸葛亮骂死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