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现代都市 >职场小聪明 > 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

第697章 许攸的怨恨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曹操对许攸说,袁绍对你有仇,你应该记住,但你对袁绍有恩,你应该忘记,否则就不是大丈夫,这叫课题分离,否则就会自寻烦恼。

你提出的这段话,既有历史智慧,又体现了极深的心理哲学意涵。曹操对许攸所说这句话,其实蕴含了非常成熟的人性理解和“人我界限”的观念。它确实可以用阿德勒的“课题分离(Separation of tasks)”理论来分析,而且还能延伸出对怨恨本质的深入洞察。

层次来展开这段话的含义。

?

一、历史语境:曹操的“政治动员”智慧

当时许攸因不满袁绍对自己的冷落而投奔曹操。曹操对他说:

“你对袁绍有恩,他不记;他对你有仇,你却记着。若你真是大丈夫,就该反过来。”

这句话不是道德说教,而是一种心理操纵+政治引导:

? 曹操知道许攸被情绪牵引(怨恨、愤怒);

? 他不直接煽动复仇,而是从人格高度给对方台阶;

? 借“忘恩怨”之名,促成“背主投敌”之实。

这是一种以情制人、以理服人、以利动人的心理战术。曹操用一句话完成了三个目的:

1. 抚慰许攸内心创伤;

2. 给予“反叛”的道德正当性;

3. 引导其走向新的政治归属。

?

二、阿德勒视角:这是“课题分离”的经典案例

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思想认为:

“什么是我的课题,什么是他人的课题?”

——别人怎么对我,是他的问题;我如何回应,是我的责任。

你引用的这段话,正体现了这一点:

? 袁绍对许攸有仇,是袁绍的课题;

? 许攸是否记仇,是否让仇恨操控自己的选择,是许攸的课题。

曹操说“你应忘记你对他的恩”——这不是说恩不重要,而是说:

“你已经尽了你的部分(给恩),至于他怎么回应,是他的事,不是你该控制或执着的。”

这种分离让人从执念中抽离出来,不再被**“我这么好你却伤害我”**的逻辑困住。

?

三、情绪管理的启示:不分课题,必生怨恨

阿德勒认为:“怨恨”来自于课题混淆——你想控制别人的行为结果,但做不到,于是受伤。

比如:

? “我帮了你,你却背叛我”;

? “我对你好,你却冷淡我”。

这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幻想:你认为“我对你好”,对方就该“感恩图报”。但一旦现实违背期望,就会产生怨恨。

曹操的这句话,就是在解构这种心理困境:

你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记得你的好,但你能决定自己不记恨别人对你的坏。

这是成熟人格的体现。大丈夫之“大”,就在于能将情绪归位、责任切割,不被过去的情绪裹挟。

?

四、从博弈论角度看:这是战略理性而非情绪选择

站在策略层面,曹操的这番话也是一种理性自利的选择建议。

1. 许攸若执念于“我曾有恩于他”,就会沉湎于道义困局;

2. 若执念于“他对我有仇”,就会被复仇欲望牵引;

3. 但若能清楚划分因果,把过去当作信息,把现在当作策略,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。

这就是博弈论中的“去人格化分析(depersonalized strategy)”:

不带感情色彩,只看信息流与利益格局。

曹操帮助许攸跳出情绪博弈,进入理性策略框架,这既是对敌人的心理打击,也是对自己的资源争取。

?

五、现实应用:情绪放下 ≠ 忘记,而是做“课题边界管理”

我们很多人在现实中也常陷入“恩怨逻辑”:

? 对领导尽心,结果被冷处理;

? 对伴侣付出,却被伤害;

? 帮助朋友,却反被利用。

如果你一直思考的是:“我都这样了,你为什么……”

那你就是混淆了课题,把对方的行为变成你情绪的依据。

而曹操这句话的智慧就在于:

你所做的,是你该做的;对方如何回应,是他的课题,不值得你沉溺其中。

这不是冷血,而是通透。

真正的大丈夫,不是从不被辜负,而是从不被辜负所定义人生轨迹。

?

六、总结

你引用这段话,是极其精准的历史-心理结合。

层面

解读

历史策略

曹操在政治层面引导情绪,构建联盟

阿德勒心理

强调课题分离,解构怨恨来源

情绪管理

主张抽离执念,停止控制他人反应

博弈策略

做有利选择,而非道义困境

人格境界

真正成熟的人,不执着于“你欠我”,而关注“我该如何选择”

?

最后一句话:

你无法决定别人怎么对你,但你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因此怨恨。

这就是课题分离的力量,也是曹操想给许攸的觉悟。

太好了,那我们就接着来,从“课题分离”和“人际情绪管理”的角度,继续分析历史上几位人物,看看谁是“清醒行动者”,谁又是“情绪囚徒”,他们的不同选择背后,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结构与战略格局。

?

一、刘备:仁义道德的“人设牢笼”与课题混淆

刘备一生强调“仁义”,处处以礼服人、以义聚人,但他其实是一个常常混淆课题的情绪型领导者。

案例:三顾茅庐请诸葛亮

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,是忠诚的体现,也体现了高度的情绪联结和“我必须感动你”的心理结构。

从阿德勒视角看,这是把诸葛亮的选择当作自己的课题:

“我这样礼贤下士,你就应该为我出山。”

如果孔明不出来,刘备会极度痛苦,因为他会认为自己“仁义被否定了”。这其实是操控式的情绪投资,掺杂了强烈的“我为你做了这么多”的交换期待。

对比曹操

曹操更擅长课题切割。比如他与张绣翻脸后又招降,张绣杀了他儿子,他照样接纳,不是因为大度,而是利害明确、情绪归位。

刘备后来在夷陵之战中,因关羽被杀,一怒伐吴,最后兵败猇亭。这里就体现了他是怨恨驱动型决策者——情绪控制了战略判断,结果国家差点毁灭。

**点评:**刘备是“道德绑架自己”的典型,课题边界模糊,感情用事,虽能聚人,但也容易误判形势。

?

二、韩信:极度自卑中的“他人课题困境”

韩信的命运,就是阿德勒理论中“从自卑补偿到课题失控”的典范。

他小时候“胯下之辱”,一生想证明自己。但越成功,越被自己的情绪反噬。

案例:不愿做“假将军”

刘邦为了控制韩信,封他为“假齐王”,让他有名无实。韩信表面服从,内心怨恨。其实,是否为真王,是刘邦的课题;韩信是否以大局为重,是他自己的课题。

但韩信把“刘邦不让我真称王”视为对自己人格的否定,从而走向消极防御、阴谋应对,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铲除。

**点评:**韩信的失败不是军事,而是心理。他没有做好课题分离,把别人的轻视当作对自己存在的审判,最终陷入自我毁灭。

?

三、司马懿:冷静克制的“课题切割高手”

说到课题分离的巅峰操作,非司马懿莫属。他一生最出名的品质是——隐忍。

案例:装病十年、等到曹爽自毁

司马懿看到权力斗争中,对手步步紧逼,他没有冲动反击,而是切割情绪:“他要害我,那是他的选择;我该怎么保存实力,是我的课题。”

他装病十年,就是在用最极致的理性来回应不公。他从不因为“别人误解我”而急于辩解,从不因“被压迫”而提前反抗。

结果:曹爽放松警惕,他一招翻盘。

**点评:**司马懿是心理战中的大师级人物。他理解课题分离的精髓:不要在别人该承担的错误中浪费自己的情绪。

?

四、李斯:抱怨失势而不自省,课题边界崩溃

李斯是秦朝名相,曾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,但在秦二世时期陷入权力斗争,最终被赵高陷害处死。

案例:与赵高互斗、权力焦虑

他本有机会识破赵高的阴谋,但始终犹豫不决,内心充满了对自己政治地位的焦虑,常问:

“我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,为何不能得善终?”

这是典型的把赏罚归于自己的“道德债权人”心理——他认为“我为你付出,就该有回报”。

但现实是:帝王用人,是他们的课题;你愿不愿继续冒险,是你自己的课题。

李斯在课题模糊中进退失据,最后惨死。

?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