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8章 中华之剑(2 / 2)
人们还在品味着那句“真实、震撼的镜头语言”,到底怎样才算真实呢,后世的特效如此逼真,足矣以假乱真了,会是那样吗?
【《中华之剑》拍摄始于1994年,正值中国禁毒斗争的关键时期。彼时,毗邻“金三角”毒源地的云南省成为毒品渗透的重灾区,海洛因等毒品通过边境走私大量流入内地,导致吸毒人群激增、犯罪率攀升。】
【为唤醒公众对毒品危害的认知,摄制组深入云南边境一线,使用军用级摄影设备,全程跟随缉毒警察行动,记录了大量未经修饰的现场画面,包括毒贩抓捕、戒毒所实况、吸毒者濒死状态等,尤其是吸毒者身上的毒疮赤裸裸的展示在荧幕上,其真实性至今仍令人震撼。】
【而在前期采访的了解期间,拍摄组发现吸毒者80%以上是青少年,而大家都是因为无知染上的。在戒毒所里,有一位两次自杀未遂的少女歇斯底里的向老李喊道,我要是早在电视里看到海洛因能杀人,我绝不会吸,你们搞电视的都干什么去了,戒不了毒,我只能卖淫偷窃,我不想这样。】
“这,都是受了骗的孩子啊,正值青春年华,走错路就成了这种,一辈子都毁了啊”。天幕下,人们心疼的看着那些吸毒的孩子,一个个不成人样。
“想必这些情景就是后世想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原因吧,要教一教那些懵懂少年”。
【3个多月后,老李仅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近20万字前期文学脚本和方案。1994年7月,即将前往毒品重灾区云南拍摄的17人正在进行最后的商议:这次我们要去拍的纪录片相当于军事实战,如果有同志现在选择放弃,我完全可以理解。】
【老李再一次强调了这次拍摄的危险性之后,看着周围所有人真挚坚定的目光,老李的心很沉,禁毒办为每个人都上了人身保险,这16人中最小的只有19岁。临行前,政治部祝春林主任向老李等人叮嘱安全事项过后,站起了身,向摄制组全体同志鞠了一躬,我代表领导,代表120万公安民警感谢你们。】
【全组人猝不及防,哗的站了起来,谁也说不出话来。大家就这样担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,踏上了拍摄中华之剑的行程。】
“这事成了,那就是功德无量,能教导多少孩子,挽救多少家庭”。
清朝,刚刚完成硝烟的林则徐看到这,心中感慨万千,“这种事,还得是朝廷愿意下大力气,才办的成啊”,激动的他在房间来回走了几步,“如后世这般,上下一心,这大烟早就掐灭了”
【到昆明的第二天,摄制组就赶上了大活儿,在闹市里抓捕毒贩。在周旋了3个多小时之后,对讲机终于发出了动手的命令,从四面八方冲出来的持枪便衣侦查员迅速跑到交货点。】
【老李所在组冲在最前面,看着编导乔保刚一边紧紧的跟着侦查员,一边看摄像机,脚下还在飞跑。老李真担心他一头栽倒。短短几分钟,毒贩被全部抓获,而在伪装成茶叶的卡车里,竟然足足藏着28公斤的海洛因和55万元人民币。】
“好”,天幕下,人们看到这种成绩,不由得发出喝彩。
“都是勇士啊,那些个“文官”居然也如此勇猛”。
【《中华之剑》首播后引发国内外强烈震动。在国内,其真实性与批判性突破了传统宣传片的尺度,促使公众重新审视禁毒紧迫性;国际上,该片推动金三角地区部分贩毒武装倒戈,间接削弱了毒品供应链。尤为重要的是,片中首次公开缉毒警察的“马赛克人生”。】
【正如开头所说,这部纪录片是一座里程碑,其赤裸的真实与人文关怀,已经超越了普通纪录片的范畴,成为了一部镌刻时代伤痕的史诗。它既是对吸毒者悲惨命运的悲悯记录,也是对缉毒英雄的崇高礼赞,更是对全社会拒绝毒品的庄严呼吁。近30年后的今天,尽管中国禁毒形势已大幅改善,但该片的现实意义仍未褪色——它提醒我们,禁毒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,而每一次对毒品的零容忍,都是对英雄鲜血的最好告慰。】
天幕下。
“给缉毒警察上马赛克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吧”。
旁人说出自己的看法:“我想更多是为了他们的家人,深陷前线已无安全可言,只能尽可能保护好他的家人”。
“那这样公开缉毒警察的画像岂不是很危险,这样....”,话还没说完,此人突然想到一个可能,这样的英雄,已经无一亲人在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