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章 北境皇帝的思虑(2 / 2)
皇帝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,他在大殿上来回踱步,心中权衡着利弊。继续战争,己方已无胜算,只会白白牺牲更多士兵的生命;若退兵,不仅颜面扫地,还可能引发国内各方势力的不满。
“传朕旨意,”皇帝终于停下脚步,冷冷地说道,“立刻召集所有将领和大臣,明日一早,在朝堂上商议此事。务必想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。”
大臣们领命退下,整个皇宫陷入了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。
北境的皇宫,笼罩在一片厚重的阴霾之下。清晨的阳光试图穿透云层,却显得绵软无力,只给这巍峨的宫殿镀上了一层黯淡的光。皇宫的大殿前,官员们身着朝服,神色各异,交头接耳间,议论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。早朝即将开始,而前线传来的消息,如同一颗巨石,在这平静的朝堂湖面激起千层浪。
一些消息灵通的大臣已经提前知晓前线战事吃紧,心中各自打着算盘。他们站在大殿外,三两成群,低声商讨着对策。
“听说前线打得极为惨烈,我军伤亡惨重,粮草也快耗尽了。”一位身形微胖的大臣,眉头紧锁,脸上满是忧虑,用手肘轻轻碰了碰身旁的同僚,小声说道。
“是啊,”另一位清瘦的大臣微微点头,神色凝重,“若真是如此,这场战争恐怕难以继续下去了。可就此退兵,又实在是……”他欲言又止,轻轻叹了口气,眼中满是无奈。
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,一位身着华丽朝服的官员,独自站在一旁,神色略显局促。他便是极力促成南侵之举的那位官员,名叫吴国忠。此刻,其他官员的目光时不时地向他投来,有指责,有埋怨,也有疑惑。
吴国忠感觉到了众人异样的目光,心中一阵发慌。他低下头,试图躲避这些目光,可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初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的场景。
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,朝堂上一片祥和。吴国忠站在大殿中央,神色激昂,声音洪亮:“陛下,如今南方的皇帝命不久矣,现在是皇子监国。他们国内局势动荡,正是我们挥师南下的最佳时机!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,若此时不进攻,更待何时?”
他的话语,如同一把火,点燃了朝堂上一些人心中的野心。众人纷纷附和,北境皇帝也被说动,最终决定出兵南侵。
可谁能想到,战争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。大尚国不仅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般不堪一击,反而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。那位九皇子和那六位天神的仆人的出现,更是让北境军队节节败退。
“吴大人,”一位年轻的官员走上前来,目光直直地盯着吴国忠,毫不客气地问道,“当初可是您极力主张南侵,如今前线战事不利,您可有什么对策?”
吴国忠抬起头,脸上一阵白一阵红,支支吾吾地说道:“这……这谁能想到大尚国会有如此厉害的人物。我也是为了北境的大业,想为国家开疆拓土……”
“哼,”年轻官员冷哼一声,“为了北境大业?现在可好,二十万大军陷入困境,无数将士的性命危在旦夕,这就是您所谓的大业?”
周围的官员们纷纷点头,看向吴国忠的目光中充满了不满。吴国忠被众人的目光逼得步步后退,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,心中懊悔不已。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的一番提议,竟会让北境陷入如此绝境。
此时,大殿内传来一声高喝:“陛下驾到!”众人连忙整了整朝服,停止了议论,恭敬地站好。北境皇帝大步走进大殿,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,眼中透着怒火。
“诸位爱卿,”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冰冷,“前线战事紧急,想必大家都已有所耳闻。如今我军陷入困境,该如何是好,大家畅所欲言吧。”
一位老将站出来,拱手说道:“陛下,依老臣之见,如今我军伤亡惨重,粮草短缺,士兵士气低落,再战下去,必是死路一条。不如暂且退兵,保存实力,日后再做打算。”
“退兵?”一位文官立刻站出来反对,“堂堂北境,就这样灰溜溜地退兵,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?而且,此次南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就这样无功而返,如何向百姓交代?”
“那依你之见呢?”老将皱着眉头,看向文官,“继续进攻?我们拿什么进攻?士兵们都已经没有斗志了!”
两人你一言我一语,争论得面红耳赤。其他官员也纷纷加入争论,朝堂上顿时乱作一团。皇帝坐在龙椅上,看着争吵的大臣们,心中烦躁不已。
“够了!”皇帝猛地一拍龙椅,怒声喝道,“都给朕安静!”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低下头,大气都不敢出。
“吴国忠,”皇帝冷冷地看向吴国忠,“你当初极力主张南侵,如今局势如此,你有何话说?”
吴国忠“扑通”一声跪在地上,连连磕头:“陛下,臣有罪,臣罪该万死!臣当初也是误判了局势,没想到大尚国会有如此强大的抵抗力量。臣愿意戴罪立功,恳请陛下再给臣一次机会。”
皇帝看着跪在地上的吴国忠,眼中满是厌恶:“机会?你已经把二十万大军都快断送了,还想要什么机会?”
就在这时,一位谋士站出来,拱手说道:“陛下,如今我们面临两难的境地。继续进攻,胜算渺茫;退兵,又心有不甘。依臣之见,我们不妨与大尚国谈判。虽然此举有些丢脸,但至少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,保住士兵们的性命。”
皇帝陷入了沉思,他在龙椅上缓缓坐下,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。他知道,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,无论选择哪一条路,都将对北境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北境皇帝冷峻的目光扫过朝堂众人,沉默许久,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:“让朕考虑考虑,退朝吧。”说罢,他抬手一指那位刚刚进言的谋士,“你跟我去御书房。”言罢,便转身大步朝着御书房走去,衣袍随着他的动作摆动,带出一阵压抑的风。
朝堂上的大臣们面面相觑,待皇帝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,才敢小声议论起来,声音中满是对局势的担忧和对未知的惶恐。而被点到名的谋士,心中一紧,他深吸一口气,整理了下朝服,快步跟上皇帝的脚步。
御书房内,静谧得有些压抑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。北境皇帝径直走到龙椅前,缓缓坐下,脸上的疲惫与焦虑在这安静的空间里愈发明显。他抬手揉了揉太阳穴,随后从案几上拿起那份前线指挥官呈上来的奏书,对着刚踏入书房的谋士,神色凝重地递了过去:“你自己看看。”
谋士双手微微颤抖着接过奏书,展开的瞬间,那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化作一张无形的大网,将他笼罩其中。他的目光随着文字游走,脸色也渐渐变得苍白。
“陛下,臣无能……” 开篇的这几个字,如重锤般砸在谋士的心头。随着阅读的深入,战场上那惨烈的画面仿佛在他眼前徐徐展开:黄沙漫天,喊杀声震耳欲聋,大尚国的九皇子和六位天境高手如魔神降世,在北境二十万大军中肆意纵横,所到之处,北境士兵纷纷倒下,鲜血染红了干裂的土地。营帐中,伤兵们痛苦的呻吟此起彼伏,军医们忙得焦头烂额却也无力回天。而粮草储备处,几近空空如也,只剩下些许尘土在风中飞扬。
“大尚国的九皇子及其率领的高手实力超凡,我军虽奋力抵抗,但伤亡惨重。如今粮草几近断绝,士兵士气低落,军心涣散。若再次攻打,不出两天,便会全军覆灭。” 读到此处,谋士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,他抬眼看向皇帝,只见皇帝正紧紧盯着他,目光中满是忧虑与期待。
谋士定了定神,继续往下看。“并在写此书前进行谈判,对方九皇子殿下说了,没什么好谈的。他将亲自前往北境皇宫,与陛烈的攻击;要么速速退兵,离开我们的土地。”
看完最后一个字,谋士缓缓放下奏书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深知,如今北境已陷入绝境,这每一个字都如千斤重担,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“说说你的看法,”皇帝打破了沉默,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,“如今我们该如何是好?”
谋士沉思片刻,上前一步,拱手说道:“陛下,依臣之见,如今我军形势危急,继续战争确实胜算渺茫。九皇子及其高手们的实力超乎想象,我军士兵在连日苦战与粮草短缺的困境下,早已疲惫不堪,士气低落。若再强行进攻,只怕真如指挥官所言,不出两日便会全军覆没。”
皇帝微微点头,示意他继续说下去。
“至于退兵,”谋士顿了顿,神色凝重,“虽可暂时保住士兵性命和我北境的有生力量,但此事传出,必定会让我北境颜面扫地。周边各国知晓我北境此次铩羽而归,难保不会心生觊觎,日后边境恐无宁日。而且,此次南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国内百姓负担沉重,若无一个交代,恐怕也会引起民怨。”
皇帝的眉头皱得更深了,他靠在龙椅上,闭上眼睛,似乎在权衡着这艰难的抉择。许久,他睁开眼睛,问道:“那你觉得与大尚国谈判,可有胜算?”
谋士微微皱眉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谈判之事,实难预料。九皇子如此强硬,亲自要求来我北境皇宫面谈,可见其底气十足。但我们并非毫无筹码,我们可提出一些互利的条件,比如互通贸易,划定边境,承诺不再侵犯等。若能达成和平协议,一来可避免更多伤亡,二来也可借此机会休养生息,发展国力。只是,这其中的分寸,还需陛下谨慎把握。”
皇帝沉默不语,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的皇宫庭院,心中思绪万千。他想起当初决定南侵时的雄心壮志,如今却落得这般境地,心中满是不甘。可现实摆在眼前,他又不得不做出抉择。
“陛下,”谋士轻声说道,“无论您做出何种决定,臣都将全力支持。只是时间紧迫,前线战事瞬息万变,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决策。”
皇帝转过身,看着谋士,目光坚定:“容朕再想想,此事关系重大,不可草率。你先退下吧,此事务必保密,不可让其他人知晓。”
谋士拱手行礼,退了出去。御书房内,再次陷入了寂静。皇帝独自站在房间中央,手中紧紧握着那份奏书,仿佛握着北境的命运。他知道,这个决定,将决定北境的未来,无论选择哪一条路,都将充满艰难险阻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