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频言情 >哎!天道推着你发展 > 第15章 处理前朝旧时

第15章 处理前朝旧时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新制度颁布后,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。百姓们纷纷称赞新皇的英明决策,他们看到了新朝的希望。而那些有才能的人,也纷纷报名参加科举考试,希望能够为新朝效力。

在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个科举考试中,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齐聚京城。他们满怀憧憬,怀揣着自己的梦想,走进了考场。考场内,一片寂静,只有考生们奋笔疾书的声音。

经过几天的考试,成绩终于公布。一位名叫陈宇的年轻考生,凭借着出色的才学和独到的见解,一举夺魁。他得知自己高中状元后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
“我终于有机会为国家效力了!”陈宇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,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。

随着新制度的实施,官场的风气逐渐得到了改善。官员们开始注重自己的政绩,努力为百姓办实事。而那些贪污受贿、结党营私的行为,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吕少曦始终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。他每天都会听取监察官员和大臣们的汇报,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。他还经常微服出巡,深入民间,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需求。

一天,吕少曦带着几个侍卫,微服来到了京城的一个集市。集市上,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。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他们的生活在新朝的治理下,逐渐变得越来越好。

“陛下,您看,这新朝的政策真是好啊,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了。”一位卖布的商人笑着对吕少曦说道。

吕少曦微微点头,笑着问道:“那你觉得新朝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?”

商人想了想,说道:“我觉得这税收要是再少一点就好了,这样我们的利润就能更多一些。”

吕少曦将商人的话记在了心里。回到皇宫后,他立刻召集了大臣们,商讨调整税收政策。经过一番讨论,决定适当降低商业税,以促进商业的发展。

新的税收政策颁布后,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。商业活动更加繁荣,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
在吕少曦的努力下,新朝逐渐走上了正轨。政治清明,经济繁荣,百姓安居乐业。而吕少曦的名字,也深深地刻在了百姓们的心中,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救世主。

在新朝蒸蒸日上、万象更新之际,前朝皇帝的命运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,压在吕少曦的心头。这日,阳光透过宫殿的琉璃窗格,洒在太和殿的金砖之上,光影斑驳。吕少曦高坐龙椅,神色平静却难掩眸中的思索,他轻轻抬手,打破了殿内的宁静。

“诸位爱卿,今日朕欲与大家商讨一事。前朝皇帝仍囚于天牢,他的处置关乎新朝的稳定与民心所向,大家畅所欲言吧。”吕少曦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,沉稳而有力。

此言一出,原本安静的朝堂瞬间炸开了锅,大臣们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
丞相李逸率先站了出来,他身着绯色官袍,神色凝重,拱手说道:“陛下,依臣之见,前朝皇帝乃旧势力的象征,留着他恐成后患。上古时期有书记录如商纣王暴虐无道,周武王伐纣灭商后,斩纣王以绝后患,天下归心。前朝皇帝在位时,百姓深受其苦,如今新朝初立,若不果断处置,恐有旧臣心怀不轨,借他之名煽动叛乱。不如将其斩首示众,以儆效尤,彰显陛下的威严与新朝革新除弊的决心。”

此言一出,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。镇国大将军张猛也上前一步,他身材魁梧,声音洪亮如钟:“丞相所言极是!陛下,末将征战多年,深知斩草务必除根的道理。前朝皇帝虽已被囚,但他的影响力仍在。那些前朝的残余势力,犹如潜藏在暗处的毒蛇,随时可能咬出新朝一口鲜血。只有将他处死,才能彻底斩断这些势力的念想,让新朝根基稳固。”

然而,也有大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。礼部尚书赵铭上前,他面容和善,举止儒雅,微微欠身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不可贸然行事。前朝皇帝虽已失势,但毕竟曾为一国之君,若轻易斩杀,恐引起天下人议论,尤其是一些念旧的百姓,可能会对新朝心生不满。同样也是上古记录汉高祖刘邦入关中,约法三章,善待秦王子婴,赢得了民心。陛下仁慈宽厚,不如效仿高祖,将前朝皇帝流放偏远之地,派人严加看管。如此既能彰显陛下的仁德,又能避免激起民愤,岂不两全其美?”

赵铭的话引发了另一派大臣的共鸣。一位年轻的谏议大夫也站出来附和:“陛下,臣赞同礼部尚书所言。新朝初立,百废待兴,正需要以仁政收拢民心。流放前朝皇帝,可向天下表明陛下的宽容与大度,让百姓看到新朝的新气象,更有利于新朝的长治久安。”

朝堂上,两派意见针锋相对,争论不休。这时,一位年迈的老臣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,他是三朝元老孙启,在朝中威望颇高。孙启先是对着吕少曦行了一个大礼,然后缓缓说道:“陛下,老臣历经三朝,见惯了朝代更迭、风云变幻。依老臣之见,前朝皇帝的处置,不可简单地一杀了之,也不能仅仅流放。不如将他圈禁于皇宫一隅,给予他一定的生活待遇,但剥夺他一切权力。如此一来,既不会让他再有机会兴风作浪,又能向天下展示陛下的仁慈与胸怀。况且,他被圈禁在皇宫,陛下还能随时监视他的一举一动,若有异动,也能及时应对。”

孙启的建议一出,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,大臣们陷入了沉思。吕少曦也微微皱眉,陷入了深思。他深知,前朝皇帝的处置绝非小事,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
就在这时,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大臣站了出来,他是刑部侍郎周宇。周宇为人谨慎,平日里很少在朝堂上发表意见,但此刻他的眼神却格外坚定。他上前一步,说道:“陛下,臣有一计。如今新朝初定,经济亟待恢复,民生急需改善。前朝皇帝及其皇室成员,手中想必掌握着不少财富与资源。陛下可责令他交出这些财富,用于新朝的建设与百姓的福祉。同时,让他在朝堂之上,当着众人的面,向天下百姓忏悔他的过错,承认新朝的正统地位。如此一来,既能充实新朝的国库,又能从心理上彻底击垮前朝的残余势力,还能让百姓看到陛下的英明与公正。”

周宇的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波澜。大臣们纷纷低声议论,对这个新颖的提议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。

吕少曦听后,眼中闪过一丝赞赏。他微微点头,说道:“周侍郎所言,倒不失为一个良策。既能解决新朝的实际问题,又能从精神层面瓦解前朝余孽的斗志。不过,此事还需从长计议,容朕再仔细斟酌。”

朝堂上的讨论仍在继续,大臣们各抒己见,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着前朝皇帝的处置方案。有的大臣提议让前朝皇帝出家为僧,斩断尘缘,远离政治纷争;有的大臣则建议将他作为人质,用来牵制那些可能叛乱的前朝旧部。

吕少曦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发言,他的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。他深知,每一个建议都有其利弊,而他的决定,将决定着前朝皇帝的命运,也将对新朝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在这场激烈的讨论中,太和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。大臣们的声音此起彼伏,争论声、辩驳声交织在一起。阳光渐渐西斜,透过窗户洒在大臣们的身上,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。

吕少曦看着这一切,心中暗自感慨。新朝的道路充满了挑战,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兴衰荣辱。他必须在众多的建议中,找到那个最适合新朝发展的方向。

最终,吕少曦抬手示意大臣们安静下来。他缓缓说道:“今日大家的建议,朕都已铭记在心。此事关系重大,朕需与几位心腹大臣再深入商议。待有了定论,朕自会昭告天下。退朝吧。”

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,然后有序地退出了太和殿。吕少曦望着大臣们离去的背影,心中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做出一个最明智的决定,为新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在又一次朝会结束后,吕少曦独坐于龙椅之上,望着空荡荡的大殿,心中对前朝皇帝的处置已然有了定数。他深知,前朝皇帝虽已落魄,但贸然处置不当,难免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动荡,倒不如以怀柔之策,既显新皇的大度,又能安稳局势。

于是,吕少曦招来负责府邸安置事务的官员,郑重吩咐道:“在京城内寻一座宽敞、幽静的府邸,要好生修缮布置,用作前朝皇帝的新居所。”官员领命而去,不敢有丝毫懈怠,动用诸多人力物力,在京城繁华地段寻得一座气派的府邸,精心修缮,更换陈旧的装饰,清扫庭院,布置家具,力求让这座府邸焕然一新。

同时,吕少曦又传下旨意,将前朝那些皇帝昔日的后宫妃嫔、宫女太监,一股脑儿送往前朝皇帝的新府邸。一时间,后宫中一片忙碌与嘈杂。妃嫔们有的暗自垂泪,感慨命运的无常;有的则默默收拾行囊,心中五味杂陈。宫女太监们也匆匆整理着自己的物品,跟随队伍前往新的居所。

一切准备妥当后,吕少曦再次召集大臣,在朝堂上宣布了自己的决定:“前朝皇帝大势已去,如今已掀不起风浪。朕念及他曾为一国之君,特封他为‘安乐王’,赐府邸一座,让他在京城安享余生。他昔日的后宫众人,也一并送与他,以保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。”

大臣们听后,纷纷跪地领旨。有的大臣暗自佩服新皇的宽宏大量,认为此举既能彰显新朝的气度,又能避免因处置前朝皇帝而引发的诸多麻烦;有的大臣虽心中略有疑虑,但见新皇主意已定,也不敢多言。

前朝皇帝被带出天牢时,神色憔悴,眼神中满是迷茫与失落。他被带到新府邸前,望着这座豪华却又象征着他失去自由的府邸,心中百感交集。那些曾经在他身边侍奉的妃嫔、宫女太监们,也陆续来到府邸。见到他的那一刻,众人纷纷跪地行礼,曾经的君臣之礼,如今却多了几分物是人非的凄凉。

走进府邸,前朝皇帝环顾四周,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场景,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。曾经,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,掌控着天下人的生死大权;如今,却只能被困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,度过余生。

在新府邸中,前朝皇帝过上了看似安逸的生活。妃嫔们陪伴在他身边,宫女太监们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。但他心中却始终无法释怀,时常望着府邸的高墙发呆,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。

而吕少曦,通过这一举措,成功地稳定了局势。百姓们听闻新皇对前朝皇帝的宽厚处置,纷纷称赞新皇的仁慈与大度,对新朝的认同感也愈发强烈。大臣们也对新皇的决策表示钦佩,更加坚定地辅佐新皇,为新朝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在这看似平静的京城中,新朝的根基却在悄然间愈发稳固,向着繁荣昌盛的未来稳步迈进 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