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章 重建长安(1 / 2)
第二日清晨,熹微的晨光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层,洒落在长安城满目疮痍的土地上。各个城门口,崭新张贴的招募用工告示在微风中轻轻晃动,仿佛在向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宣告着一丝新的希望。
长安城,曾经的繁华古都,如今却残破不堪。断壁残垣随处可见,昔日热闹的街道如今杂草丛生,偶尔有几只瘦骨嶙峋的野狗在废墟中觅食,发出几声有气无力的吠叫。朝廷看着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与荣耀的城市如此破败,终于下定决心重建长安。
告示上清楚地写着:凡是愿意出力者,可到各个城门口的招募地点报名。每人每日管三餐饱饭,外加工钱每人每日五斤粮食,老人妇女三斤,十岁以上孩童两斤,五岁以上孩童一斤。
这招募告示的背后,还有一段故事。本来,招募的计划里是没有孩童的,但刘浪,执意加上了这一条。他亲眼见过太多在乱世中失去双亲的孤儿,他们在街头流浪,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。刘浪想着,哪怕只是给这些孩子一口饭吃,也能让他们多一丝活下去的希望。而没有将五岁以下的孩童纳入招募范围,实在是无奈之举。在这个乱世,五岁以下的孩童,若没有人精心照顾,根本难以存活,就算是十岁以下的孩子,能在这艰难世道中活下来的,也是九死一生。
告示刚贴出时,周围很快就聚集了一群老百姓。他们衣衫褴褛,面黄肌瘦,眼中满是警惕与怀疑。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,老百姓们吃过太多亏,一开始,他们都以为朝廷这是要征发徭役。在他们的认知里,徭役往往意味着无偿的劳作,还要遭受官吏的打骂,甚至可能有去无回。所以,一时之间,竟没一个人敢上前报名。众人只是小声地议论着,眼神在告示与小吏们之间来回游移。
就在气氛僵持不下的时候,一个老者从人群中走了出来。他身形佝偻,拄着一根破旧的木棍,身上的衣服打着层层补丁。这老者曾在粥厂接受过救济,对朝廷多少还有些信任。他清了清嗓子,大声说道:“反正这几天我们可都是吃饱喝足了的,要不是朝廷救济,咱们早都饿死了,人要懂得感恩,既然朝廷既然有需要,我先来报个名,只要继续管饭,工钱不工钱的无所谓了。”
这话一出口,众人都安静了下来。小吏们连忙热情地迎上去,拿出登记册,仔细地登记老者的姓名。登记完,小吏又再次向老者强调:“老人家,每天除了管饭,还会发工钱,因为您是老人,所以您每天有三斤粮食的工钱呢。”
听到真的给工钱,周围的人群一下子炸开了锅。人们交头接耳,脸上露出惊喜与犹豫交织的神情。终于,有一个身材消瘦的年轻汉子迈出了步子,大声说道:“我也报名!家里早就揭不开锅了,要不是朝廷救济,早就饿死了,现在这能挣钱又管饭,自古以来都没有这好事,也给我报个名。”紧接着,越来越多的人涌上前去报名,队伍很快就排得老长。
在队伍里,有一个叫小虎的十岁男孩。他父母双亡,一直靠在街头捡些别人吃剩的树皮草根勉强维持生计。此刻,他站在队伍中,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。他想着,以后不仅能吃饱饭,还能挣粮食,说不定还能攒下一些,过上好日子。还有一对母女,母亲瘦弱憔悴,女儿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。母亲低声安慰着女儿:“别怕,我们去干活,有饭吃还有粮食拿,日子会好起来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