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0章 千锤万凿出深山(1 / 2)
翌日
滹沱河畔的晨雾尚未散尽,郦道元亲自带着十几名兵士在冰面凿孔。
看着几人将铁钎插入冰层,老御史突然按住高欢手臂:
“将军可曾对《周髀算经》有所了解?算经之中有‘周三径一’的说法。
这冰下淤泥的承重,可以按照‘圆出于方,方出于矩’之法推算。如果用这般方法,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。”
他手指在冰面虚指勾画方格:
“测算好之后,将每个丈许见方的网格中都坠入石权——这是效法大禹治水时‘随山刊木’的古法。”
午时,三千流民按网格方位破冰。
随高欢一同来的苏绰发现每处开挖点都隐约对应星宿方位,不由得好奇道:
“御史这是何意?天文历算也能用于治水吗?”
郦道元抖开《水经注》草稿,指着“滹沱水”条目,解释道:“
昔日光武帝冰渡滹沱,便是在参宿方位找到的承重泥层,我当日对此颇感兴趣,所以特意进行了记录,不曾想现下却用到了!
今日我们想要改动河道,便可以依太初历重定二十八宿基准,倒也可以省去一番力气。”
…………
按照郦道元的指示,古河道清淤至三丈深时,露出了层层叠压的黑色淤泥。
郦道元取样本在陶釜熬煮,最后竟得胶状物,端详许久,不由得大喜:
“此应为积年腐殖所成,遇石灰或许可成天然胶浆!”
随行匠人闻言皆是又惊又喜,北地筑城若是想要坚固一向是用糯米灰浆,造价之高堪比铜钱,若是这古河道的黑泥可以用来筑城,加上沃野镇烧制出来的砖,再想筑起城墙,岂不是方便许多!
可石灰,久在北地的匠人们哪里听过这个名字?
众匠人面面相觑,檐下青砖映着他们黝黑面庞上的不解之色。
几个赤膊汉子搓着粗粝手掌摇头低语:
“石灰……石灰……”,喉间滚动着砂砾般的困惑。
郦道元负手立定,青衫下摆被朔风卷得猎猎作响,忽而捻须长笑道:
“你们在边陲之地浸染久了,自然不知道中原造化!”
他指着远处巨石:
“洛阳近年来石刻造像颇多,再加上胡太后崇信佛教,不惜千窟万龛凿山,耗费靡巨!
我为了减少花费,曾经尽心力参研——取那蜂窝百窍的浮岩为胚,窑火煅烧三日三夜,待其颜色赤红如丹霞时,铁杵舂捣成齑粉,便可随意塑形!”
说着,他从怀中掏出个粗陶小罐,指节轻弹间白尘飞扬。
匠头王铁锤瞪圆铜铃大眼,粗粝指腹碾过石粉痕迹,骇然发觉这东西竟然和夯土一般,却又比夯土结实了不少。
“用这种岩石的粉末粘合城墙或者制作佛像最为便利!又因为这是从石头中千捶万凿而来,我便给它取名为‘石灰’!”
高欢闻言眼中兴奋之意再难掩饰,手指扣住腰间玉带,忽地仰天朗声大笑:
“妙哉!御史大人真乃经天纬地之才,济世安民之功!”
说完,高欢还嫌不足,拍手道:
“郦御史今日点石成神物,来人!”
但见他宽大袍袖无风自动,眉峰陡立如刀,对身旁亲卫吩咐道:
“即刻调三百健卒,于怀朔西山设炉。取西山青石,依御史所说的秘法,咱们也开炉锻造‘石灰’!”
语毕忽又展颜,朝郦道元拱手道:
“古人言立德立言立功,御史大人今日开金石为灰、化刚柔之道,载入《考工记》续篇又有何不可啊!”
…………
数日后。
“取西山灰来!”
郦道元声如洪钟,当灰白粉末与黑色淤泥胶质以七三之比混合,竟在寒风中半刻凝结。
老御史用铁锥重击石灰块,星火四溅但石灰块完好无损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