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频言情 >大明: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> 第395章 杨荣拜师

第395章 杨荣拜师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杨帆的眸子微微一动,他深深地看了杨荣一眼,眼神里满是欣赏与惊喜。

不愧是未来的“三杨”之一,虽然才二十出头,但这份胆识与胸襟,已经不是旁人能比得了。

杨帆面色平静,说道:“那二个问题,你如何看待本侯对福建三省海贸之革新?”

杨帆的《海贸奏疏》在早朝上公之于众,如今里面的大致内容已经传遍应天的大街小巷。

便是应天的茶楼瓦舍都在议论他的革新政策,杨荣自然也做足了功课才敢来杨府。

听到杨帆的问题后,杨荣只思索了片刻,才说道:“在下认为海贸政策之革新有百利而无一害,若当真说哪里不好,便是大人您过于放纵锦衣卫的权力。”

杨帆露出一抹玩味之色,点了点头示意杨荣继续说,杨荣道:“锦衣卫历经陛下废立之后,权柄本就越发深重,不过锦衣卫之权柄仅限于京师之内,如今大人将锦衣卫的权柄扩展到了福建三省。”

“恕我直言,这锦衣卫、监察御史、三省官员之间互相监督,的确能保证海贸利益的长久,但若是再过五十年、百年,恐怕锦衣卫的权柄会扩展到大明各省,到时候恐尾大不掉!”

杨帆这一次不得不对杨荣刮目相看,杨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杨帆《海贸奏疏》中的弊端。

这弊端杨帆如何看不出来?

可杨帆也没有办法,为了保证海贸利益掌控在朝廷手中,锦衣卫的职权必须扩大出去。

至于五十年、一百年之后,锦衣卫权势扩张带来的影响,那时候杨帆估计早就化为冢中枯骨了。

有些事,杨帆不会留给后人去做,有些事,还真就是要靠着后人的智慧去化解了。

杨帆的脸上露出一抹笑意,对杨荣说道:“看来邵大人与吴大人没有说错,你果真才思敏捷,是个人才。”

杨帆的话让杨荣颇为兴奋,旋即杨帆提出了第三个问题,道:“你觉得我大明攻取安南、高丽,还有明年可能会进攻倭国,种种军事举动,如何?”

杨荣听到杨帆的问题,陷入了沉思,因为杨帆询问的这个问题涉及面太广,太大。

杨帆也不着急,与杨士奇慢悠悠地饮茶,等待杨荣的答案,杨帆很好奇现在的杨荣会给什么答复。

历史上的杨荣身为“三杨”之一,通晓谋略,精于军务,是一个极其厉害的文臣。

不过,三杨在对待对外军事上较为保守,还出现过放弃安南,允许安南独立的事情。

杨荣思索良久,终于开口说道:“大人,在下认为频繁出兵对外战役,固然劳民伤财,然当下所行之事,功在千秋万代,不可以钱财来衡量。”

“倭国狼子野心,对高丽,对我大明沿海虎视眈眈,瓦剌、鞑靼更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,至于攻取安南,未来可掌控南洋,在下也曾看过大人的部分奏疏摘录,深以为然!”

哎呦!

杨帆没想到杨荣居然能如此赞成他的战略,与原本历史上的杨荣大不一样。

杨帆微微眯起眼睛,说道:“杨荣,本侯问你的问题,你要诚实回答,不可因为本侯的身份与政见,便说假话,你可懂?”

杨荣微微一怔,说道:“在下自然懂,大人,在下所说的话句句属实!”

杨荣如今才二十出头,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,且杨家落难,现在的杨荣可谓一无所有,与历史上成为内阁大学士时候的自己,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都说“屁股决定脑袋”,所处的位置不同,境遇不同,杨荣自然而然就会有不同的想法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

杨帆听完杨荣回答的三个问题,缓缓地起身,杨荣立刻紧张起来,意识到他等待的答案终于来了。

杨帆走到了杨荣面前,轻声说道:“吾有一弟子,乃是亲军都尉府指挥使毛骧之子,那小子却喜好舞刀弄枪,不把心思放在学问上,若你愿意,可随吾左右,将来若是能在科举上再进一步,也算得我杨帆半个徒弟出人头地,我面上有光。”

杨荣激动得全身颤抖,杨帆的话说得客气,实际上他杨帆哪里需要靠着一个徒弟面上有光?

杨帆这是给了杨荣一个身份,让杨荣成了他杨帆的门徒,杨家就能在风雨飘摇中维持下来。

谁想要借机报复杨家,谁想要暗中挤兑杨荣,给杨荣难堪,也得掂量一下杨荣身后的老师杨帆答不答应。

杨荣激动得直接双膝跪地,大声喊道:“弟子杨荣,拜见老师!”他万万没想到,能成为杨帆的弟子。

杨帆笑着将杨荣给扶起来,道:“不必多礼,吾从来不讲那些繁文缛节,回去告诉你父亲母亲,就说有我杨帆在,你杨家倒不了,你要将心思都放在读书上,争取科举中榜,你可懂?”

杨荣的眼眶红了,连连点头,都说“一日为师终身为父”,杨帆这位老师,对于此刻的杨家来说太重要了。

待杨荣千恩万谢地离开,杨士奇才轻声说道:“大人,杨荣的确是个人才,不过您收他为弟子,恐怕会让人误会杨伯成与您有瓜葛。”

杨帆闻言微微一笑,说道:“旁人误会就误会吧,左右杨家从杨伯成主动投案的时候,他杨家未来可就没有退路了。”

杨帆有心保住杨家,保住杨荣,收杨荣当个记名弟子,便是最好的办法。

杨士奇、杨溥、杨荣,未来大明王朝的三位重臣,竟都神奇地与杨帆有了关系。

杨帆的心情极好,对杨士奇道:“士奇,正事办完了,你我的对弈可还没结束,这次,不许再相让了。”

杨士奇微微一怔,旋即点了点头,说道:“大人放心,士奇一定全力以赴!”

洪武二十七年,八月,原吏部尚书詹同、文渊阁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宋讷、东阁大学士吴沉。

因贪赃枉法、结党营私、勾结沿海官商走私被抄家处斩,家族流放永安都司。

另有都察院左都御史詹辉,以及参与到其中的京城官员十六名,被判处流放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