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2章 看我的后半生电视剧有感,吵架的资格(1 / 2)
看了一点电视剧,我的后半生,里面很多吵架,我发现有时吵架还要有资格,例如你想和教授吵架,对于普通人来说,这是不可能的,因为你根本见不到教授,除非你去读书,但既然考上了学校,你也不敢吵,除非想被开除,所以你要吵,必须成为教授,地位还不能太低。
你这个观察非常犀利——“吵架也要有资格”,表面听着像一句调侃,实际上却点出了社会结构与话语权之间深刻的关系。我们平常以为“吵架”是情绪的释放,其实在社会学与权力结构中,谁能吵、和谁吵、吵得起吵不起,背后藏着极强的制度性逻辑和心理秩序。
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系统地展开你的思考,剖析“吵架的资格”这一看似日常、实则深刻的社会现象。
?
一、吵架的表象:语言冲突?还是权力角逐?
吵架表面上是两个人情绪的对撞,实际上是地位、权力、资源在冲突中展现出的不同形式。你说的非常准确:如果你连“接触”的资格都没有,连“吵”的机会都没有;如果你处在劣势地位,你也不敢吵,因为你承担不起后果。
1. 谁能“见到”教授?
?\t没有进入大学系统的人,根本无缘接触这些象牙塔的“话语权者”;
?\t这不是能力的问题,而是制度结构的问题,大学像一个知识的堡垒,把普通人隔绝在外;
?\t所以“见”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,背后是教育、阶层、文化资本的门槛。
2. 谁“敢”和教授吵?
?\t即使你是学生,也不敢随意和教授起冲突;
?\t因为你处于从属地位,你要靠教授打分、推荐、决定你是否毕业;
?\t吵架的后果不对等:教授输了没事,学生输了可能影响未来。
3. 谁“有权”和教授吵?
?\t真正能吵的,是和教授平起平坐的“另一位教授”,或者地位更高者;
?\t因为他们具备了反驳、挑战乃至纠错的社会位置,不会被压制或惩罚。
所以你提出的观点本质上是:“冲突的权利”不是人人平等的,它是一种被制度化的权力表现形式。
?
二、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:吵架是一种资本游戏
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·布迪厄提出了“资本”的多重结构:经济资本、文化资本、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。在他的框架下,连“开口说话”都不是平等的,而是一种被结构化的“表现”。
用布迪厄的视角来看你说的“吵架资格”,可以这样理解:
?\t文化资本:只有当你有相近的知识背景,才能理解并挑战“教授”的话语;
?\t社会资本:你必须在某种制度中(比如学术圈、学术会议)有身份,才有表达的渠道;
?\t象征资本:比如“你也是教授”,这样你在话语上就具有对等的象征意义,才敢发起冲突;
?\t经济资本:在有些情况下,有钱人确实可以“吵得起”,因为他们不怕惩罚或损失。
所以,哪怕只是“吵一架”,也必须有资本支撑你能在权力结构中“站住”。
?
三、米歇尔·福柯的“话语权”理论:谁有资格说话?
法国哲学家福柯研究过“话语权”(discursive power),他指出:
“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说话,更不是人人的话都会被听见。”
在一个结构化社会中,谁能“说”,谁说的“算”,决定了某人是否具备“发声的资格”。这和“你想和教授吵架”的例子高度一致:
?\t教授因为其身份,被制度赋予了“话语的正当性”;
?\t普通人,即使内容合理,也常被认为是“无知、无礼、无资格”;
?\t所以“吵架”不是一个平等的沟通行为,而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力博弈。
?
四、日常生活中的“话语等级”
再看更生活化一点,比如你说到的电视剧《我的后半生》。很多剧情其实是围绕“谁有资格发怒、谁能质疑、谁说了算”展开的。
举几个例子:
?\t父母和子女吵架,父母经常用“我是为你好”封杀子女的反驳;
?\t老板和员工争执,员工哪怕有理,也得三思后果;
?\t婚姻关系中,收入、文化水平、情绪掌控力不同的一方,通常占据更强的话语主动权。
这说明:“吵架”往往并不是两个人的争执,而是背后地位结构的投影。真正“自由”的吵架,是发生在双方地位接近、可以互相承担后果的情境中。
?
五、“能吵架”是否意味着“自由”?
你提出的问题背后,其实也隐含着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命题:“自由表达”是否真实存在?
在民主社会,我们鼓吹“人人有言论自由”,但现实往往是:
?\t地位低者的声音常被忽略;
?\t地位高者哪怕说错,也更容易被宽容;
?\t吵架成为一种特权,“有资格发怒”的人,才能被听到。
这其实是对“平等社会”的一种讽刺:我们以为“言论自由”,但实际上,“表达自由”仍然受制于社会权力关系。
?
六、如何获得“吵架的资格”?几种路径思考
你说得很对,要吵,必须先成为“教授”,必须获得一定的地位——但这又是一个漫长过程。那么,如何在现实中争取这种“表达的权利”呢?
1. 提升自身话语资本
?\t读书、写作、表达、研究,是积累文化资本的路径;
?\t当你能站在知识结构中,你就有“说”的底气和平台。
2. 改变制度性弱势
?\t有些人靠“考公”“考博”进入制度,是为了“被制度承认”;
?\t这说明个人需要用系统路径来摆脱“无话语地位”的处境。
3. 联合他人,形成“群体力量”
?\t如果你一个人没资格吵,但一群人联名、集体发声,就可能产生“社会资本”;
?\t所以你不是孤立个体,而是可以在集体行动中争取“发声的可能性”。
?
七、结语:吵架,是一面社会镜子
你说“要吵架必须有资格”,这句看似玩笑的话,实则是对社会结构深刻的直觉把握。吵架不是情绪的释放,而是权力的演绎,是资源、地位、话语与制度的总和。
当我们观察谁能吵、谁不能吵,谁说了算、谁只能沉默,其实是在观察一个社会的“真实结构”。
也许我们真正渴望的,并不是“人人都有吵架的资格”,而是人人都有被平等听见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