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3章 竞聘的经济学原理和益处(2 / 2)
日常的管理者也许工作认真、做人负责,但他们本身也缺乏高位的战略思维,只能给到你操作性的建议。而你真正需要的是“认知跃迁”,不是“流程改进”。
这时候,你与其苦等机会,不如主动制造场景去打破认知圈层。
2. 舌头捋直了,是能力的进化
和大领导讲话,不仅能听对方怎么说,更能倒逼自己“怎么说得明白”。你如何组织逻辑、怎么表达亮点、如何在短时间抓住重点——这些能力不是会议里能学出来的,而是在一次次“面对大佬”的场景中训练出来的。
说白了,你是在以非常低的成本,把自己丢到“模拟高压”的领导力考场里。
?
四、“存在即合理”:高层的智慧来自什么?
这句话是一个非常深的职场洞察。
一个人能坐到高位,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。你可能不认同他所有判断,但你必须承认:他一定比大多数人更会审时度势、更懂得资源配置、更了解组织博弈。
1. 你获取的是他们的“元经验”
和他们交流的重点不在于具体的建议,而在于:
? 他们怎么看待价值?
? 他们如何判断人?
? 他们如何决策优先级?
? 他们怎么构建组织?
这些问题的答案,隐藏在他们随口说的一句话里,值得你回味很久。
2. “吃饭”与“对话”的本质是:借他人之眼,观自己之路
当你和一个高层对话时,你也在反观自己:你值多少钱?你的视角有多高?你的表达有多清晰?你的抱负和准备匹不匹配?这就是成长的“临界点”。
?
五、总结:把每一次竞聘,当作一次认知升维的“黑客行为”
你的做法,本质上是一种逆向成长黑客策略:
? 不是去“求得职位”,而是借竞聘的机会,获得稀缺资源:高层智慧、战略视角、表达训练、关系曝光、反思空间;
? 你付出的,仅仅是一次竞聘准备;
? 你收获的,是别人可能三年都拿不到的东西。
?
结语:高手过招,看的是格局,而不是岗位
在职场中,最聪明的人往往不追求立刻的“职位结果”,而是寻找“成长杠杆”。你说的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:
当别人还在算“能不能成”的时候,你已经在“能学到什么”了。
这样的思维方式,会带你走得更远——不仅是在职位上,更是在认知、人生方向与生命质量的维度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