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现代都市 >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> 第九十五课

第九十五课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因为他也知道,对于先生而言,醉与周公相会,说不得要比这天幕上小少女所讲的内容有吸引力多了。

曾经如何他不知道,但自从他来到先生身边后,先生就从来不在意这些,什么他人赞誉、什么人理真实——无论是什么、说什么,做什么,都要亲身去体验,亲自去看才好。

毕竟,这可是万里横戈探虎穴,三杯拔剑出龙泉的先生啊!至于“诗仙”……先生如果知道了,一定不会觉得惊讶。

他会畅快大笑,再满上几盏,笑说理应如此。

小童自顾自唉声叹气了一会儿,又自己把自己说服了,重新美滋滋了起来。

嗯,先生就是这样厉害啊!

“杜甫和李白不同,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,经历十分坎坷,他的诗风也和经历一样,淳朴厚重。杜甫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,政治fu败带给人民的痛苦,抒发着悲愤难抑的凄苦之情;这些作品真实地记录着历史的情况,所以杜甫的作品也有‘诗史’之称。

“白居易和杜甫类似,作品也是直面现实,毫不留情揭露社会现状、揭示统治者的腐败,以及人民苦痛的。他的诗歌平易近人,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,连老弱妇孺都会吟诵,深受大众的欢迎。

/ap;gt;

逛完大厅里的作品,李晓诗这才站住脚,也刚好结束了这节课的内容。但讲解的部分是完了,这部分的重点可不在这儿,而是在接下来呢——

她清清小嗓子,一本正经扶了扶耳麦:“我们这部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,这节课的内容也都已经讲完了。不过在这里呢,还有我们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、也就是关于最后一部分的有奖问答。”

“——大家先不要着急,这次和之前的几次不一样哦。”看着陡然刷快了几倍的弹幕,李晓诗摆摆手,连忙道,“先听我说完规则。”

“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多彩的文学艺术,所以这次我们的主要内容也是和课堂内容有关的——诗词赏析。我会拿出唐代的诗词来给大家看,请大家从各个方面来解析该作品,所以哦,如果是不会诗词的观众朋友们,悠着点报名呀!

“而且这次我们不选一位了,会从报名回答的观众中由系统抽取三位,大家一起来、一起做题。奖品嘛……和刚刚送给小秦/王的那一套一样,是现代的蘸水钢笔,写字很方便的哦!大家可以练习硬笔书法用。

她没说后半部分的话的时候,一些文人是不想来抢答的,毕竟不是人人都喜欢上“天上”去做这个现眼包,但后半句的钢笔一出来...

和李世民一样的奖品欽,要是能拿到,那四舍五入他们岂不就也是有跟唐太宗一样的地方了!

而且刚刚李晓诗为了教李世民怎么用,还详细地演示了一下。

那叫做“钢笔”的笔,不仅携带方便,写字看起来也要快很多,又新奇——不管怎么样,想要!

许许多多的文人开始摩拳擦掌,准备点击报名回答,就等李晓诗的一声令下了。

规规矩矩讲完全部,李晓诗又不放心地问了一句“我都讲清楚了吧?”之后,才终于开始喊倒数:“愿意上来参加这次诗词赏析的观众,请——报名!”

几乎是瞬间,报名人数就跃上了一个让人不可置信的数字。甚至比之前那两次还多。

明明都说了推荐识字懂诗的来,但估计还是有不少不识字的人点,毕竟……嗯,连朱元璋都想上来玩玩,谁还不想上来玩玩的?

而且那些文人们嘛,只能说,明星效应诚不欺我。

看着身边多出来的三个人,李晓诗很有礼貌地先打招呼

,然后才发问:“请做个自我介绍吧。”三个人,其中两个是读书人打扮的,还有一个看上去是个富家老爷,留着金钱鼠尾辫。

听李晓诗发问,那个穿着锦缎的人率先接过话茬子:“叫佑老爷就行,我不懂诗,就是上来沾点仙气儿。”

他体型富态,头上一顶圆帽,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
另外两个读书人模样的,年纪大点的不争不抢,另一个年轻人就主动道:“我先来吧,我是大明成化年间的读书人,有举人功名在身,自认对诗词还有些研究,请多多关照了。他向另外两人拱了拱手,清瘦的脸上带着些倨傲。

举人,差一步就是进士了,这可是实打实的功名,他当然有自傲的资本。

而且万一在这上边发挥好了,让下边的官员们记住他了,以后考进士的时候……

剩下那俩那个头发丑得要死的像是商人,另一个么,看着像个中年大叔,身上还带着饭菜的味道呢,应该是个不得志的,估计是百试不中了。

他随李晓诗一起看向最后一人——

那个穿着旧衣的中年男人活动了一下手腕,迎着其他几个人的目光,很随意地点了点头,丢出俩字:“苏轼。”

李晓诗:.…!

书生:。。

??

不管怎么说,三人算是齐了,李晓诗安排他们在大厅里找书案坐下,然后才站到最前方,开始说题目。

她忍着不把视线往那个自称是“苏轼”的人身上转,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:“我们这次要赏析的

诗词呢,是诗仙李白的作品——《古风:秦王扫六合》。”

为避免现代古代诗名有差,李晓诗特地把诗也念了出来。

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!“挥剑决浮云,诸侯尽西来。”

……

嬴政:.....谢邀,正在看天幕,突然被踹了一脚。

大厅里,书生也忍着不去看苏轼,他想了一下,觉得这首诗也不算难,不就是赏析一下么,简单的。

却听李晓诗继续道:“就是这首啦,请几位结合历史事实,从修辞手法、写作技巧、氛围渲染、抒发感情等方面来分析

李白写这首诗的想法、以及这首诗的精彩之处。

哦对了,平仄押韵什么的不用说哦,那些跟我们的题目不搭边。

书生:???

刚睡醒的李白:……?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